2014年10月27日,对于三十位参加高校英语教师研修项目的英语教师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当我们汇聚在北京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时候,似乎可以听到每位同学激动的心跳声——大家期盼已久的访学终于尽在手中了。对于和我一样工作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英语教师来说,到英国学习是多少人深藏在心底的热切的希望和梦想!现在,不论年龄、不论职位、不论阅历,我们都欣喜地宛若孩子一般。
怀着对祖国的感恩,带着单位和家人的期盼,怀着自己心中那深藏的梦想,我兴冲冲地登上了出国的航班。十小时的飞机,也丝毫不感觉疲倦。仅一天的休整,就坐在了阿伯丁大学的教室里,领书、看课程了。课程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第一个月是文化课,后面四个半月是专业研修课程和论文写作。除此以外,学校还组织我们去参观了爱丁堡的城堡、格拉斯哥的凯文格罗夫博物馆,还有威士忌酒厂和神秘的海边城堡——语言从来都不仅仅是纸张上的文字,语言仅是承载文化的媒介之一,我们深入了解了文化的多个侧面,看到了语言饱满的形态和鲜活的生命力。阿伯丁大学语言中心的老师们,精心地选择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苏格兰文化符号加入我们的课程。在学习中,老师们悉心地设计课程,我们更是倍加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如何最大化利用学习的时间,是每个出访老师都小心计划又计划的事。
第一个月的文化课上,我体验了交际型语言教学的风格。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需要我们这些员工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倾听、互为老师的。在英国人眼里的BBC英语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方言更像是身份的符号,人们对自己的方言感到自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听到与标准英语差异很大的口音。要真正深入学习,似乎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清空——清空自己原有的几乎一切关于英国的概念。
阿伯丁大学语言学教授讲座
早就听闻英国饮食的恶名在外
,做了一些心里准备,可是当我真正在文化课上品尝到当地的“美味”时,还是狠狠地怀念了一把椒麻鸡和拌面。英国的社会治安水平好;原因一是英国人整体素质高,其二是这里正常出门的人,平均每天被cctv拍到的次数高达几十次;感慨科技化社会的监督手段。我以为英国的大学老师都是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和教学;可是当身怀有孕的Sona 老师轻松地告诉我们她一周要近二十节课时,大家都吃惊地张大嘴巴。总而言之,第一个月的文化课上总是不断的刷新已有概念;一次又一次,渐渐适应,慢慢调整,用新的方式对待这里的一切,而不是想当然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读这里的人和事。超级礼貌的英国人很不喜欢我们这些“老外”一开口就说:I want to …好在经过开始几周的别扭,终于习惯了脱口而出:Could you please…..? May I ask…?教法研修课,是此次访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在多达上百个研究话题中,如何梳理出纵横交织的各个研究分支;语言中心的老师们为课程做了精细的准备工作。每一次语言学观点的转折和心理学界学习理论的变革,都直接影响着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变革。培训课程最精彩的设计莫过于深入浅出地让我们从理论探索逐渐走到外语教学实践模式再走到对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热点话题的讨论。
教学理论介绍和探究部分,老师们力求做到探究式学习而不是机械的lecture, 以至于大家学习的时候,甚至意识不到,原来我们正在一起讨论的是高、大、上的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的最核心的理论观点。可是课后看一看参考文献,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在一起攻克乔姆斯基的长篇大论。
交际型语言教学思想,一定离不开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属性的认识。以时间为线索,老师们带领我们一起体验和剖析了所有主要外语教学流派的特点和不足。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于外语教学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个教学流派对待外语习得的贡献,也必须充分认识每种教学思想的弊端。全局把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一名外语老师,如何动态地分析我们自己的教学context ,显得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外语老师必须保持高度的教学敏感性才能逐步形成成熟的教学机智。我们既要知语言,又要知员工,还要知道我们自己。而实际上,想要知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我们要将三者联系起来,动态把握。某种意义上说,老师、员工和课程是互相成就彼此的。
获得真知的路上,掌握必要的方法,会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研究方法当然是课程里必不可少的研修内容。课堂上我们不仅比较了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区别和特点;更在tutor 的指导下,给自己所关注的话题找到了一面更加契合的棱镜来透视和观察。问题不是哪种方法更好,而是研究者究竟要做什么?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究竟是什么问题?确定了研究话题的性质,才能选择方法。理清这个顺序,对于我这个年轻教师来说,似乎才刚刚迈出了研究的第一步。而对于有丰富研究经验的老师来说,停下来再次梳理和沉淀,也让他们发现了新的研究空间。
如果说此次访学是一次深海潜水,那么理论探究就是让我们触探海底的地形,哪里是海底山脉,哪里是深深的海沟,哪里又是辽阔的海床;教学流派的梳理和研修,则是让我们在不同温度的海水中遨游,让我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方向的洋流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关于外语教育热点话题的研讨,则是在海面上冲浪了。短短六个月的外语教学课程研修,我们三十位访学老师在语言中心的各位老师还有阿伯丁大学的各位博士和专家引领下,一起完成了此次外语教育的深海潜水活动。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汇报
骄傲的是没有一个人掉队、迷路;大家一直手挽手,彼此倾听、争论、合作、突破、收获和前进!我们也励志做好文化使者,走到哪里要为祖国形象负责!出了国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爱国。全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做了阿伯丁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志愿给这里的中小学教授汉语课,做汉语传播的使者。每一次和host family 相聚的时刻,不仅了解当地普通人的日常,也会拿中国文化和他们的文化来比较,甚至还包了饺子做了抓饭给他们品尝。
临近访学的尾声,也迎来了阿伯丁的春天。在温柔的春风中,大家欣然地准备最后的研修报告。沐浴着祖国深厚的爱和关怀,带着家人细腻如丝的牵挂,我的心中充满着温暖和力量!虽是半年的访学,然而这半年的收获将照亮前方很远、很远…….此刻,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总结这半年访学对于我的意义,唯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再回首时,我才能深切地概括此次访学对于我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在可以预言的是,这半年的学习生活一定会在记忆中不断沉淀、不断体味、不断提升和凝练;她必将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我今后工作和生活。
牛津钟楼俯瞰